您现在的位置是: > 国内新闻 > 40年特色供水之路:珠海跨区原水输送能力提升至200万m3/天

40年特色供水之路:珠海跨区原水输送能力提升至200万m3/天

时间:2020-10-30 15:41  来源:大众时报网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日前,珠海跨东西部地区的第二条原水主干管工程——“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粤澳供水合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珠澳供水安全保障有了“双保险”。

据介绍,该工程建设管线全长约21公里,输水能力为100万立方米/日;新广昌泵站的取水规模为110万立方米/日,泵房输水规模130万立方米/日。该工程将与2006年建成通水的咸期供水应急工程互为备用,可大幅降低单管运行的风险,跨区原水输送能力也将从每天100万立方米提高到每天200万立方米。

(工程建设管线)

“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将大幅增加供水系统调度的灵活性,可有效解决珠海‘西水东调’原水输送能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珠澳供水保障能力。”珠海水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鑫表示。

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为珠海供水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翻开历史画卷,一部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本珠海供水发展史。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基础条件,珠海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屡开时代之先河,勇担对澳供水的特别之责,走出一条“特”别的供水之路。

供澳原水达98%,珠澳供水一体化格局建成

据了解,60年前,珠海尚未建市,便已开始为澳门供水。多年来“同饮一江水”,珠澳形成了供水一体化的大格局,澳门98%以上的原水由珠海供应。

澳门四面环海,又受低矮丘陵地形所限,无河流湖泊,可蓄地表水条件差,常年受咸水环绕,“淡水奇缺”成为数百年来掣肘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难题。

黄鑫介绍,1959年,澳门无水可供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一封求援信送到了广东省委、又递至中央,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由澳门出资、珠海出力的竹仙洞水库、银坑水库开工建设,开启了珠海对澳门供应原水的历史。

(1960年3月8日,竹仙洞水库建成,珠海的原水润泽澳门超过半个世纪)

1984年10月,珠海经济特区对澳门供水公司成立,第二年珠海市自来水公司与澳门水司签订对澳门供水协议,标志着对澳供水开启了商业合作模式的新时代。

“虽受地形限制无法建设大水库,但珠海因地制宜地逐步建设了水库群系统,由隧道串联各水库、实现库库相通,增加了需水量和供水量,并扩建了南沙湾泵站,建设第一、第二条对澳供水管道与磨刀门供水工程,与水库系统相连,初步建立了‘江水为主、水库为辅、江库连通、库库连通、统一调度’的珠澳一体化供水大格局。”珠海水控集团副总经理韩梅平介绍道。

随着2006年珠海咸期应急供水工程、2008年对澳第三条水源管工程、2011年竹银水源工程、2019年对澳供水第四管等工程先后建成使用,珠海对澳门供水保障能力逐年提升。韩梅平说,目前珠海对澳供水能力达到70万m³/天,日对澳供水量最高为31万m³,保障率达到233%。

据统计,自1985年珠、澳正式签订供水协议,珠海对澳门供水总量已超过23亿吨,2018年对澳门年供水量首次超过了1亿吨。

软硬兼施解决珠澳喝咸水困境

珠海地处珠江入海口,因流域水位低,海水倒灌,每到冬春两季,不可避免地受咸潮影响,常常“取水困难”。

“年轻一代的珠海人或许没什么体会,但我们以前经常喝咸水,最严重的时候,煲汤都不用放盐”,今年58岁的黄阿伯已经在珠海生活了40多年,提起早年“喝咸水”的日子仍历历在目。

珠海水控集团下属供水公司董事长王杭州解释道:所谓咸水,就是水的氯化物浓度超标(国家标准≤250mg/L)了。“其实咸潮越来越严重,只是我们有了让市民不喝咸水的办法。”

在找到这些办法之前,珠海曾有过一场史无前例的“千里调水”。那是2004年底至2005年初,西江上游流域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旱,海水上溯情况特别严重,王杭州介绍,当时珠海取水咸度最高达到了800度,对澳门供水的咸度也已超过600度。经过慎重研究,2004年11月,国家防办决定启动一项史无前例的“千里调水”工程,从1300多公里外的贵州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开闸放水到珠海,用淡水压住咸潮,让珠海有机会把淡水抢入水库,缓解了珠澳居民喝水困境。

王杭州表示,“调水”伤筋动骨,“科学调度”才是居安思危、充分利用资源的良策。为了标本兼治,珠海与同济大学共同研发了原水调度模型,通过模型的各种计算制定出最优调度方案,实施多年效果良好;在国家高度重视下,每年珠江委均及时了解上游水情及流域调度情况,科学调整调度方案,备战咸期;珠海对自身的水利设施“查漏补缺”,明确了做大“水缸”、上移取水口两大策略。

“千里调水”次年,咸期到来前,珠海加紧建成了平岗至广昌泵站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将取水点上移了约20公里。2011年5月,包含了竹银水库、月坑水库和竹洲头泵站的竹银水源系统竣工,其总库容4333万立方米,是珠海目前最大的水库。

“竹银水库和月坑水库的总库容加起来,足够珠海和澳门用一个月。”王杭州说,从竹银水源系统建成至今,珠澳两地几乎再也没有喝过咸水了。

实现城市供水一体化,水质合格率稳定在99.62%

“回看建市之初,珠海尚无自来水厂,利用大镜山水库和竹仙洞水库蓄水,经简易处理后向香洲城区、拱北口岸几个单位、企业和居民住宅的供水点供水。”韩梅平介绍道。

据了解,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成立时,供水面积仅有6.81平方公里。同年,全市首座水厂香洲水厂建成,45%的香洲城区居民用上了自来水,但供水量仅为5000m³/天。

特区建成后,珠海迎来了城市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满足需要,1981年7月29日,珠海市政府批准组建珠海市自来水公司,对市区和对澳门供水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

(西区水厂沉清池)

韩梅平说,1991年他刚入职珠海自来水公司时,前山镇、唐家镇、湾仔等都各自建有水厂“各自为政”,统一的城市供水格局尚未形成。正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珠海自来水公司大刀阔斧地实施水厂收购计划,一边收编原厂人员,一边进行管网改造,将前山、唐家、湾仔并入主城区管网系统。同时,向习惯饮用山水、河水等天然水的当地居民普及饮用自来水的健康生活理念,历时2年完成了东部城区所有水厂的收购,为实现城市供水一体化格局、加速城市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目前珠海已建成拱北、唐家、西城、龙井、乾务、南区等12座水厂,净化水总供水能力131万m³/日,最高日供水量130万m³,是建市初期的260倍,城市供水普及率达100%。

为了追求更安全更优质的水质,珠海建立了以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珠海监测站为中心的三级水质监测及管理架构,并采用了先进的工艺流程和自控计量设备,配以自动监测系统24小时监控各取水口的水质变化情况和水库、原水泵站、水厂及管网的运行。根据监测数据,珠海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稳定在99.62%,高于国家水质标准(95%),居民真正喝上了“放心水”。

站在特区建立40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节点上,珠海供水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产能不足、原水调蓄能力不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带来的服务要求不断提高等诸多挑战。

依据珠海市《珠海人口发展趋势、发展规模研究专题》,2035年珠海常住人口规模为400万,实际服务人口550万,全口径人口580万。考虑节水影响,预计日用水需求为331万m³,比目前年日均115万m³增长288%,水量增长潜力凸显、供水压力也随之剧增。

珠海水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鑫表示,将持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勇担特殊使命,不断推进供水设施建设,完善供水体系,持续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实施优质供水,全面提升水质和口感;建设全面先进的智慧水务体系,全力以赴提升服务水平,争取成为智慧珠海的核心一环;加快推动珠澳民生领域的深度合作,不断提高两地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珠海加快建设大湾区核心枢纽城市增添新动力。